我国自2008年以来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覆盖全国城市20%住房困难家庭,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笔者近期在京、津、沪、黑、鲁、苏、赣、粤等地采访看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地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一号工程”,克服时间紧、资金缺、拆迁难等一系列难题,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一路攻坚前行,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目标考核“约谈问责” 保障房建设进展顺利
笔者在多地采访看到,许多县市多个保障房工程都在同时开工。被采访的地方负责人表示,由于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保障房建设,加之工程量较大,因此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都不敢松懈。
黑龙江省把保障房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号工程”全力推进,通过倒排工期,努力克服高寒地区有效工期短等难题,确保工程进度。2008年以来,全省共建设改造住房300余万套,建设规模居全国前列。
天津市连续5年将住房保障工作列为20项民心工程之首,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扩大保障房建设规模,形成了较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山东省把保障房建设和房地产调控作为民生实事,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各市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靠前抓。
广东省广州市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房4.5万套,但国家最终下达给广州的建设目标是当年开工8.5万套,几乎超出一倍。“虽然难度巨大,但我们坚决服从中央决定,把保障房建设当成政治任务,克服资金、土地、人力困难,顺利完成了任务,最终全年开工达到了8.6万套。”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前期处副处长徐明贵说。
为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多省启动实施了约谈问责机制。今年1月,江西省7个县市区负责人因为保障房建设进度缓慢被约谈。自2011年以来,黑龙江省已先后对46个保障房建设阶段性进度落后的市县约谈问责。
政府主导多方投入 “八仙过海”筹集资金
为推进保障房建设,国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仅2011年中央财政就分批下达了1522亿元补助资金,但相对于全年超过1.3万亿元的总投资来说仍然缺口巨大。面对保障房建设时间集中、任务量大的特点,各级地方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多方筹集资金,为大批量保障房保质保量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广东省设立省级公共租赁住房“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和引导全省欠发达地区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等渠道,落实保障房建设资金。2011年全省共完成保障房建设投资267亿元,今年已累计完成投资128.8亿元。
天津市通过市财政预算投入、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等渠道,确保租房补贴和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预计“十二五”期间,政府将为此投入资金约229亿元。
今年,山东省各级财政已筹集保障房建设资金147.21亿元。省财政安排“以奖代补”资金8亿元,比去年增长33%。市、县两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共落实资金85.82亿元。
黑龙江省保障房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每年需投入建设资金800亿元以上,国家每年补助约120亿元,其余部分需地方配套和自筹。几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已累计投入资金346.8亿元。
各地还积极采取市场化手段筹集保障房建设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建筑材料集中采购优惠等办法多渠道筹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