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今年一季度,宁夏国资部门监管和统计资产企业的资产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七增两降”的良好态势,实现了首季度“开门红”。同时,宁夏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区属企业董事会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建立起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
资产总额首破万亿元
据宁夏国资委主任杨刚介绍,“七增两降”的“七增”表现为:一是资产总额同比增长4.1%,达到10422亿元;二是净资产同比增长8%,达到3176亿元;三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4%,达到395亿元;四是实现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1.7倍,其中7户监管企业实现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1.4倍;五是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40.4%,达到148亿元;六是已交税费同比增长76.8%,达到56亿元;七是投入研发经费同比增长53.5%,接近1亿元。
“两降”表现为:一是强化负债约束,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为57.2%,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二是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主要是开展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压降成本费用,压缩非生产性支出,7户区属企业下属子企业亏损面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
宁夏国资委副主任郭春萍表示,全区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元,主要是将宁东管委会监管的4户企业纳入国资监管统计体系,资产总额增加216.49亿元。宁夏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公司长期股权资产及铁路建设资金增加资产93.64亿元。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能宁夏煤业”)、国家电投集团宁夏能源铝业有限公司(下称“国电投宁夏能源铝业”)等企业经营积累增加净资产90亿元。
宁夏国资部门监管和统计资产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5.14亿元,达到2016年以来最好水平。在市场需求旺盛,煤炭产品、电解铝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能宁夏煤业、国电投宁夏能源铝业、中铝宁夏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6.43亿元,增加97.15亿元;宁夏区属国有企业抢抓市场机遇,建筑施工、铁路运输等业务量不断增加,实现营业收入49.77亿元,增长17.2%。
区属企业董事会建设进展明显
近年来,宁夏以推进董事会建设为重点,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并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区属企业董事会建设进展明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
据宁夏国资委介绍,宁夏区属企业集团及63户各级子企业均建立了董事会,其中应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的企业集团及45户各级子企业,全部实现了外部董事占多数;企业集团及35户建立董事会的重要子企业,都已落实董事会职权。各企业集团董事会均设立有专门委员会,更加注重发挥专门委员会的决策咨询作用。
宁夏区属企业集团及建立董事会的重要子企业全部制定了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党组织和董事会的权责边界更加清晰、运行衔接更加顺畅。2021年,区属企业集团共召开董事会86次,审议事项358项。
宁夏国资委抓住“选优、育强、严管、用好”四个环节,区属国企外部董事队伍逐步建强。截至目前,共向区属企业集团选派3名专职外部董事和21名兼职外部董事,其中有经济、财务等从业经历的占74%,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占26%。2021年,区属企业集团外部董事共参加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及其他各类专题会议321次,向企业提供服务咨询、提出意见建议210条,较好地发挥了外部董事的作用。
宁夏国资委通过持续加强董事会建设,以董事会高质量履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宁夏国资委监管和统计资产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01.48亿元、利润95.8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1%和1.9倍。
宁夏国资委党委书记吴琼说,区属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得到全面加强。下一步,要继续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围绕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健全制度、建优机制、建强队伍,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提供坚强制度保证,促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直面不足 科技创新能力待提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宁夏国资部门在监管和统计资产企业的发展质量上也注意到了“一高一降两不均衡”的情况。
“一高”表现为带息负债较高;“一降”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下降,主要受疫情和季节气候等影响因素,全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不足,投资拉动经济效益不明显。
郭春萍表示,带息负债占比高使得企业经营现金流压力、偿债压力和防风险压力较大,部分企业降杠杆压力大。
“两不均衡”则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和利润贡献不均衡。宁夏五个地级市国有企业虽然实现减亏,但依旧亏损。利润贡献不均衡,利润大幅增长大部分贡献来自于国能宁夏煤业、国电投宁夏能源铝业等3户参股中央企业。
此外,宁夏国资部门监管和统计资产企业研发经费投入0.98亿元,投入虽有所增加,但强度仅为0.25%,在全国地方国有企业排名靠后。企业对高新产能研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